「老子」与「大学」合参 解密华夏文明密码

2017-08-31复振文化

经过对传统文化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,我们意识到,今天文化的传承,不能只接续民国,也不能因循文献、文物相对丰富的明清,或是执着汉、唐、宋任何一个朝代,而是要回到先秦。


在先秦,我们认识到,华夏文明,不仅仅是儒家,而是一个整体,先秦诸子百家,各有侧重,各有千秋,在思想层面,以道、儒两家为代表。


我们读「老子」时,注意到两段文字,「有状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可以为天地母。吾未知其名,字之曰道」,「道,可道也,非恒道也」。


这两段文字结合在一起看,老子给「道」下了一个非常明确定义,道就是天地万物之源和自然规律。


我们认为,这是华夏最高的思想范畴,对古今中外一切思想是统摄的,群经之首「易」讲的是「道」,儒家的传的是「道」,「墨经」说的是「道」,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就以「道」来命名,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的「道」,耶稣传的也是「道」,今日的显学科学研究的自然规律,也是「道」。有此「道」,华夏文明方海纳百川、绵延不绝。


我们还注意到「老子」中这么一段文字,「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。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。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。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。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,则攘臂而扔之。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」。


此段文字,后世多理解为是对儒家的批评,我们注意到这里存在一个次第,德仁义礼。由于「道生德畜」的相承关系,此次第可扩为道德仁义礼,在「文子」、「素书」中都提到这个次第,可见道家对这个次第非常重视。又由于「礼」、「乐」之间的相因关系,又可再扩为「道德仁义礼乐」。


我们综合各家的观点,对这个六个字重新阐释如下,

道,是天地万物之源和自然规律,

德,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,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,

仁,是人格高尚,讲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,

义,是公平正义,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,

礼,是社会规范,讲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,

乐,是幸福快乐,讲的是天下大同,即全人类的共同追求。


「道德仁义礼乐」,我们认为就是华夏文化的本质,是我们要重建的信仰体系,对世界而言,也是一个真正全面系统的普世价值体系,中国人以此创造了伟大的华夏文明,曾领先世界两千余年。


说到次第,我们注意到,「大学」中有一个次第,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


当我们把「道德仁义礼乐」与「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」合在一起,就会产生一种新的次第,

格物以学

致知大道

诚意以道

正心以德

修身以仁

家齐以义

国治以礼

天下平以乐


发现这一次第,让我们豁然开朗,华夏文化不仅普世,而且可行。如果我们仍以道、儒对立的态度,可能永远不会发现这一点。

阅读7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