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,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华夏文化,至于什么是华夏,我们过去以为就是儒释道三家。后来发现,儒释道三家是唐宋以后的事,而远在先秦之时,华夏文化已经形成,以后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,只是丰富了我们的文化,并未改变根本。
要追寻华夏文化的本质,还是要回到先秦,我们认识到,华夏是一个整体,兴于炎黄,成于周,在春秋战国之时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仰体系,而对此体系贡献最大者,是一公六子,分别是周公、老子、孔子、墨子、孟子、庄子和荀子,其中以周公建立的的礼乐制度、道家的道德、儒家的仁义为根本,可以概括为道德仁义礼乐六个字,是为华夏文化的核心,道德仁义礼,并非我们首次提出,已见于「老子」、「文子」、「素书」等古文献中,而乐,则不仅仅是音乐,其中有大学问,将来我们会专文讨论。
以下是我们对这六个字的重新阐释。
道,是自然,是天地万物之根源。
德,是规律,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。
仁,是高尚,讲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。
义,是公正,讲的是人与家的关系。
礼,是规范,讲的是人与国的关系。
乐,是快乐,讲的是天下大同,即全人类的共同追求。
这六个字,涵盖了华夏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关注到一个人生存发展所有关键之处,实质上成为华夏的信仰,先圣先贤就是这样生活的,华夏文明也因此绵延不绝。
我们想告诉每一位华夏子孙,当你面对其他文明的时候,不是世俗遭遇信仰,而是信仰对信仰。如果说民主自由是普世价值,道德仁义礼乐又何尝不是呢,而且,天人合一的道德仁义礼乐胜于以人为本的民主自由,尊重自然,遵循规律,做人高尚,做事公正,社会有规范,人人要快乐,也才是系统、完整的普世价值。
阅读10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