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新认识华夏

2016-12-30复振文化

本文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,对自己文化的根「华夏」的重新认识。由于历史的原因,形成这一认识,经历了一个漫长、曲折的过程。


我们认识到,炎黄是华夏兴起的开始,经过将近两千年的发展,到了西周,文明体系可谓成矣,其中周公建立的礼乐制度至关重要,经孔子和儒家后学的整理,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。东周春秋、战国时期,百家争鸣,结果筑就了以道、儒、墨为代表的华夏思想高峰,产生了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信仰体系,道家之道德,儒家之仁义礼乐,墨家之兼爱、非攻,可以概括为「道德仁义礼乐」这六个字,我们认为,这就是华夏的信仰。这一信仰,非宗教,也非世俗,基于对人性的深刻认识,涵盖了古人对自然、人与自然的关系、人与自我的关系、人与人的关系、人与社会的关系、全人类的福祉等六个方面的认识。现代人类无论科技如何发达,但人性没有变,华夏信仰不仅没有过时,反而是现代病的良药。


春秋、战国还形成了诸夏认同,才使秦统一六国成为可能。中原的统一,让帝国有实力对抗周边夷狄戎蛮并进一步扩张,特别是在两汉,定西域、平匈奴,华夏以汉扬名。


因此我们说,华夏兴于炎黄,成于周,扬名于汉。


华夏就像江河一样,源头不止一条,上有伏羲氏、神农氏等等,就像江河一样,有其主流,就是炎黄,就像江河一样,仍会不断有支流汇入,如匈奴、鲜卑、突厥、契丹、女真、蒙古等等。


因此我们说,华夏重血统,而不拘泥于血统。


黄帝起于黄河中下游的古国有熊,这里也是中原的起点。华夏人安土重迁,西汉解忧公主和亲乌孙,居西域五十年,晚年仍请归汉,甚至纵横西域的一代名将班超,也在古稀之年上书,称「臣不敢望到酒泉郡,但愿生入玉门关」,可见华夏人对故土的感情。但在西晋「永嘉之乱」、唐「安史之乱」和北宋「靖康之难」后,因战乱,中原百姓三次大规模南迁,另寻安身立命之处。


因此我们说,华夏重土地,而不局限于土地。


由此我们得出结论,华夏文明是超越血缘、地域的文明,也超越国家、民族,更不限于古代,万变之中不变的是信仰和由信仰而形成的生活方式。华夏,是一种生活方式,是一种可以与自然、自我、他人、社会和谐共处并且关怀全人类福祉的生活方式。


我们观察到,道德仁义礼乐,体现在生活中,也是六个字,那就是自然、简单、平凡,这不仅是对老子、孔子、墨子一生的概括,也见诸于其他古圣先贤。自然、简单、平凡,就是华夏人的生活方式。


今天华夏文明的危机,正在于我们离自然、简单、平凡的生活越来越远,人与自然、人与自我、人与人、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和谐,人们被物质的欲望和情绪推动着,无奈前行,不知走向何方。


这也是华夏复兴的契机,陈寅恪先生曾经预言华夏民族之文化终必复振,道德仁义礼乐正是现代社会所缺乏的,自然简单平凡的生活方式不仅属于华夏,也符合全人类的福祉。我们常常想,如果说西方的民主、自由是普世价值,道德仁义礼乐又何尝不是呢。


我们也相信,全球大约十四亿炎黄子孙,一定会有人愿意身体力行恢复我们的信仰和生活方式。一百年来,我们以西方为是,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了吗。是时候重归传统,找回自信,以华夏近五千年的经验贡献于世界。

阅读983